欢迎光临04447排行网-排行榜、排名、四大、十大

关于我们 新闻 世界之最

戴宏杰为什么加入美国籍了(关于戴宏杰简历)

几天前,《纳米研究(英文版)》编辑部发布了第九届纳米研究奖评选结果,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宏杰,赫然在列。

戴宏杰

提起戴宏杰院士,令人印象更深的,是他不断“跨界”的形象标签——

在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后,转身做了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当你觉得他会把化学当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时,他又把目光转向了生物医学和新能源......最让人服气的是,偏偏每一次“跨界”,他拿出来的成果,都很“硬核”。

2020年,这位“跨界”教授,还被学界推作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候选人。

10年,一个新方向

听说大家给自己贴上“跨界”这个标签,戴宏杰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词我特别喜欢。

从“出道”到现在,戴宏杰已经换过几个研究方向。平均频率是,10年上下。

1984年,戴宏杰考入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本科毕业后,他先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硕士期间,他的导师是材料科学家查尔斯·李波教授。查尔斯·李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科学及相关技术。在导师的影响下,戴宏杰开始对纳米材料产生了兴趣。

纳米科学,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这也引发了戴宏杰的第一次“跨界”。1994年,他选择到莱斯大学跟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ichard E. Smalley从事博士后研究。

由物理跨向化学,此时,距离他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刚好10年。

年轻时的戴宏杰

进入莱斯大学后,戴宏杰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很广,比如,富勒烯纳米管的合成、提纯、应用……但对他未来研究内容影响最深的,还是与碳纳米管相关的研究。

1997年,戴宏杰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1999年,他就和另一位老师合作,做出了“碳纳米垂直于表面生长”的研究成果。在这个基础上,戴宏杰和团队成员又先后把碳纳米材料应用到生物领域,做一些和疾病相关的抗体和蛋白检测、新型荧光呈像研究......

在这一阶段,戴宏杰名声大噪,也带出了不少让他引以为傲的学生。

就当所有人以为他未来的研究方向会继续围绕碳纳米材料展开时,2015年,戴宏杰的一篇学术论文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他去做铝离子电池了,并且还做成了。

这距离他选择化学领域,又过了10年左右。

我只是想多做一点事情

为什么一直在“跨界”?

戴宏杰的答案很简单:我只是想多做一点事情。

而这个想法,起初也是受到学界一些前辈的影响。

初到斯坦福大学的时候,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和电子工程学荣誉教授Calvin Quate经常和他们说,一个好的科学家,要经常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出新的东西?比如,每10年做出一个新成果、或者每隔一段时间改变一下自己的方向?这会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做法。

戴宏杰很认可他的观点。他在实际研究中也确实体会到,一种材料、一个领域做到一定程度后,要敢于放下,往前走。但至于怎么走,或许可以尝试一些不太熟悉但却很有意义的领域。

斯坦福大学一景

比方说,起初决定研究新型荧光分子开发,戴宏杰就是看准了这一领域的临床应用意义。

此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可以用于人体的荧光分子,这种分子可以迅速从人体的尿液中排出去,对人体几乎没有负面影响。戴宏杰受到这个启发,开始带着团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他们已经成功做出了一种发光波长为1100纳米的发光分子,不但成像质量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满足能通过膀胱迅速排出的要求。这类分子一旦应用到临床上,不但可以在手术过程中为医生提供一些参考,还可以进入脑部肿瘤,使脑部的肿瘤更清晰。

当然,在不断的“跨界”中,戴宏杰还很善于肯定团队成员的发现。

起初想到要把碳纳米管的研究方向往生物学上引,也是受自己的学生,孔敬的启发。孔敬发现,空气中一些分子吸附到碳管上会对其电子运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就是这个发现,让他有了做相关传感器的想法。

或许有人会对戴宏杰的“跨界”表示担心:研究方向一直换,真的能做到专业嘛?

但科研工作的实质,不就是在任何可能的方向去创造?

戴宏杰的成绩,已经是最好的回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