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04447排行网-排行榜、排名、四大、十大

关于我们 新闻 世界之最

北京厂甸庙会的民俗文化特色(附:厂甸庙会具体位置)

 

春节的一大特色或者说是仪式感,就是逛庙会。每年的初一到初七,逛庙会是家家户户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小时候住白云观附近,每年春节庙会期间,路上堵的都是水泄不通,虽然人多,但必定是要去转上一转,摸摸石猴,用硬币打金钱眼,然后再吃上一串羊肉串,喝上一碗羊杂汤,临走再举个风车,刮几张彩票,一路高高兴兴心满意足的回家,后来搬家了,就开始爱逛厂甸庙会,必定是从和平门地铁出来,从北走到南,摊摊不落的转,家里的兔儿爷就是在那买的,后来厂甸庙会改了形式,分散到陶然亭公园里,我觉得我的年味少了一大半。

今天咱们就来通过图片和一些文字记载,回想一下老北京的庙会有多热闹。

“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这是一首描写北京庙会繁荣景象的清代竹枝词。词中东庙指的是隆福寺,西庙就是护国寺了。清末人夏仁虎著《旧京琐记》里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在这张清代北京庙会点位示意图上,标示了每月和每年定期举办的主要庙会。由于清代的旗民分治政策,内城由八旗居住,拱卫皇城,其他民族和城市商业集中在外城,内城的庙会较少,而外城庙会较多。绿色的是每月定期开放的庙会,黄色的是年节定期开放的庙会。

 


 


 


 

从地图上的标注可以看出,过去的庙会都依托寺庙观,要不怎么叫庙会呢。《北平庙会调查》记载:“盖西城昔为满族及旗人聚居之地,日用所需多取给于庙会,故清代护国寺庙会甚盛。”1949年后,北京只剩下白塔寺庙会、护国寺庙会和隆福寺庙会。隆福寺庙会继续办了大概两年左右,1951年隆福寺庙会改为常年营业的“东四人民市场”,此后,北京只保留了白塔寺庙会和护国寺庙会。白塔寺庙会开庙会三天,然后再转到护国寺开庙会四天,每七天轮换一回。直至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白塔寺庙会取消。

 

清代护国寺庙会极其兴盛,热闹非凡。《燕京岁时记》载:“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之一大市会也。”庙会期间,山门前、庙里庙外到处都是棚帐和摊位。有卖冰糖葫芦、大挂山里红的、心里美萝卜及推独轮木车卖年糕和卖老豆腐的及肩挑小贩;有卖绢花和头巾的、毡帽和礼帽、针头线脑、日用小百货的摊位;有卖北京传统食品年糕、莲子粥、艾窝窝、驴打滚、蜂糕的。还有戏剧脸谱面具、小腰鼓、小铜锣、小铜镲各种玩具的。护国寺的鲜花也尤为有名,“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正可谓“生香不断四时花”。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隆福寺,逢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古玩字画,风味小吃,花鸟鱼虫,为诸市之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部分庙宇毁于大火。庙中喇嘛将空余的地皮和残存配殿租给摊商,隆福寺庙会进入鼎盛时期,一进山门卖簸箕、笸箩、竹柳什物、炊事用具等山货,前殿内大部是卖古玩、珠宝的。二院卖日用百货、布匹衣服(也包括估衣)、鞋帽首饰、儿童玩具,夹道儿是各种鸟禽、金鱼、鸣虫儿……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塔院则是小吃摊子和小戏棚子,中间夹杂着相面、算卦、卖野药的摊子。还有推车担担的流动商贩,卖些风味小吃,如吊炉烧饼、炸灌肠、爆肚儿、凉粉儿、炸丸子、羊霜肠、驴打滚、馄饨、茶汤、杏仁茶等等等等。

 


 

在这组庙会风情画中,有一个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就是“噗噗噔”。它是用玻璃吹制而成的,像个喇叭,底部做的很薄,上面正中处有一个细长的吹口,对其一吹一吸,底部就会发出“噗噔噗噔”的声音,连续吸吹,便响个不停。

 

厂甸,琉璃厂的俗称,清初时尚不繁盛,直至乾隆年间渐成市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厂甸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举办春节庙会,摊贩多集中在南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土地祠以及附近的一些胡同。庙会以火神庙的玉器首饰、土地祠的古籍书画、琳琅满目的杂耍奇货以及惹人垂涎的美食吸引着大人孩子的到来。

 


 

“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陈,宝玩填街。”这是清乾隆年间《帝京岁时纪胜》对厂甸灯市的记载。

 


 


 


 

1945年的厂甸灯市,游人达20万之多,占当时京城人口的1/5。最后一届也是规模盛大的一次厂甸灯市于1963年举办。从1964年开始,由于有碍交通,厂甸灯市停办。2001年,北京市政府宣布恢复厂甸庙会,前几年热闹的厂甸庙会没有了,改成了文市,也就少了点意思。

清代的《天咫偶闻》中曾载:花儿市“每逢四有市,其北四条胡同,则皆闺阁装饰所需,假花义鬓之属,累累肆间。”

每逢集日,这里的商摊、小吃摊贩云集,除了街两侧摆满了各种饰花绢花、纸花、绒花外,还有众多日用杂货摊,农具摊,火神庙前还有很多卖香烛供品和各种传统小吃的商摊,那时来这里逛集市的人摩肩接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人海达·莫里循在北京居住时拍摄的花儿市大街的绢花


 


 


 

旧时的花市庙会与都灶君庙形成联期庙会,是京城购置年货的首选之地,人气之旺,堪称节日庙会之首。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到除夕那几天,联集上呈现着一片欢乐祥和、喜迎春节的气氛,街上摆满各种妇女佩戴的饰花、绢花、纸花、绒花等装饰物;鞭炮、空竹、风筝、灯笼、走马灯、兔儿爷等玩具以及祭祖用的香烛等用品,东西花儿市大街南北两侧的商户也必将自家店铺的特色商品摆在门前售卖,比如老字号福源长干鲜果品店、天合成百货绒线铺(即著名的“大烟袋锅儿”)、启元茶庄以及各种布店、百货店、农具店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Top